

當太陽升起時,《記得》《回家》
以繪本分享與自然共生的故事
聚場文化 x 後青春繪本館 x 拉勞蘭部落 共同製作
「拉勞蘭部落」位在台東太麻里面海的部落,這裡充滿了守護彼此的堅毅與對文化價值的想望。這裡是牧師戴明雄致力小米文化復振,讓部落自足發展的應許之地;也是知名作家撒可努的原鄉,以書寫傳遞部落的生活與記憶。
我們將透過本次計畫,以在地文化故事的繪本改編出版,讓部落的傳統祭儀與小米文化,能傳遞出共同向自然學習的情感。
「日出島之東」意味團隊從「日昇之鄉」太麻里的拉勞蘭部落出發,在太陽照耀的島嶼東海岸慢漫走,探詢在地生活的故事與體驗,以不同視角創造新的服務創新。在這裡,有些故事會持續地發聲,也有些地方商品會推陳出新,還有更多會在彼此相遇的時刻,一起發生更多有趣的旅程。
從部落出發,讓文化歷史的記憶代代相傳
每一個族群都有其悠久的文化典故;每一個家族都有其獨特的歷史脈絡,這些文化與歷史影響我們的生活型態,也塑造我們的意識價值,讓我們確立自己是誰!
海祭故事繪本《記得》,是以繪本工作坊形式,邀請部落耆老分享海祭的傳說與意義,並與部落青年一起以拓印方式,繪出記憶中的海祭情景,作為繪本創作的核心元素。
繪本《記得》
拉勞蘭部落在每年7月的最後一個週六、週日舉行為期兩天的豐年祭(收穫祭masalut)。另外,還有個特別的祭典「海祭」:
「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,部落青年在頭目兩個兒子帶領下,前往離島獵場狩獵。但小兒子早已謀串所有的青年要謀害大哥,因此誘騙大哥留在島上,並將竹筏偷偷划走,直到天黑了大哥才發現被棄留在島上。在大哥難過泣訴時,海中一條大魚向他說話,並讓大哥坐在背鰭上帶回到部落,獲救的大哥也向大魚允諾:「每年小米收穫祭的到來,我一定會帶領部落的族人來到海邊向大海祭祀作為感謝報答之意」。而試圖想要篡位的小兒子,也被頭目驅逐部落,讓部落的傳統制度及文化得以歸根。
在地故事的轉譯,不直接講述這段傳說的歷程,而是由作者盧方方以詩意的文字,搭配插畫家施佳伶(A Shih)開闊視野的構圖,將海祭從夜晚到清晨的過程逐一描繪,希望傳達給每位參與過海祭的族人,都要「記得」與珍惜這段共有的記憶。
繪本《回家》
小米曾是原住民很重要的主食,也是部落祭儀最主要的祭品,從一年四季流轉的歲時,都是以小米作為核心延伸而出。但隨著部落青壯人口的外流,也讓原本種植小米的面積大幅縮減,連帶也讓原鄉文化漸漸失散零落。
拉勞蘭部落最早自2005年起,以有計劃性的方式復育消失近30年之久的小米。在找回並學習祖先智慧與精神的歷程中,才緩慢地復育回小米承載的文化及風土的意義。繪本《回家》以「小米」貫穿全篇故事,從長輩對遊子的招喚,述說部落生活的歲時與思念,在世代對話中,由青年的發聲促使真正回到自己的部落,一起向著大海展望對彼此守護的心意。
插畫家鄭宜芳(YiVon Cheng 艸方)以結合日常生活的片段元素,鋪陳出部落小米種植耕作的歷程。不只傳遞了部落長者的心聲,也從青年的反應中,展現了親子間的文化傳承。
指導單位|文化部
執行單位|聚場文化有限公司
協力單位|財團法人原鄉部落重建文教基金會
拉勞蘭小米工坊
臺灣經濟研究院
侒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
後青春繪本館
理式意向設計有限公司
毅達創意實業有限公司
角斯角斯工作室
心波力有限公司(陳柏瑋)